永遠的好親戚,大姑媽(Takumar): ASAHI OPT.CO., JAPAN PENTAX SMC Takumar 50mm f/1.4


Pentax在近代相機系統中,跟Fujifilm有點像,除非長期接觸或是情有獨鍾,不然這些相機廠就像是快變成歷史一般。當然最近這兩家不僅僅是成功復活,似乎還創造了一些不小的奇蹟和轟動: Pentax自從被我深愛的RICOH收購後,出了幾台相機,包括Pentax Q和具有強大防候性能的K30...;Fujifilm推出X-PRO1和X-Trans 感光元件技術,並推出XE-1這台還可以接Leica M-Mount鏡頭的相機...。
這兩家共同的歷史當然就是那M42接環的鏡頭,Pentax最有名的就是最早期的Takumar(取諧音俗稱的大姑媽)和之後的SMC...;Fujifilm則是最著名的EBC。雖然這兩家的接環雖然都是M42,但卻略有不同。Fujifilm的M42接環有突起一塊,利用這塊去對應機身測光使用,但也因此轉接上目前的轉接環時要挑一下不會卡到的,不然會鎖不緊,或是將她磨掉處理,若能接受這兩個方法,那EBC絕對也是首選;Pentax M42則沒有此限制,主要的就是注意光圈撥桿的問題,若鏡頭本身不能調成AUTO-Manual(A-M),那轉接環就必須購買有光圈桿擋板的,或是自己動手把光圈桿固定住。
無論如何,買顆好的手動老鏡,絕對是比買現在充滿電子化系統動不動就達到萬元以上的好很多...就算手動老鏡上萬,那畫質也是無可挑剔的。
Pentax SMC Takumar 50mm f/1.4 就是一顆便宜又好用的鏡頭...

要介紹這顆鏡頭,要先從SMC和Takumar這點開始介紹
Takumar是甚麼意思? 其實它就只是Asahi Optical Co.(旭光學株式會社)創辦人為了紀念他叔父(名子裡翻成Takumar,對日文不熟...抱歉)所用得產品名稱。而SMC,只要講出名稱來一定就能知道: Super Multi Coated-超級多層鍍膜,當然也就是Asahi這間公司所引以為傲的鍍膜技術,甚至有人將這鍍膜跟Zeiss的T*和Fujifilm的EBC併稱三大鍍膜。
而Takumar和SMC這盤根錯節的名稱其實有很簡單依照時間的分法能分成以下這五種:
1. Takumar
2. Auto-Takumar
3. Super-Takumar
4. Super-Multi-Coated Takumar, 或標示為S-M-C Takumar
5. Super Multi Coated Takumar, 標示為SMC Takumar

當然就是依照時間的順序來排的,Takumar是最早最早的,而最近的則是S-M-C和SMC這兩種,所以當看到怎麼只差"-",這其實是代表不同的時期。為何會這樣呢? 聽說是版權問題吧~
而在S-M-C之前的Super-Takumar這些則都是用單層鍍膜(但Super-Takumar晚期也有多層鍍膜囉~),但就會比多層鍍膜的差嗎? 其實並非那麼單純,在美國的Pentax Forum裡的Lens Review 有些單層鍍膜的評價也是很高的~建議可以拿來當作參考,裡面的回應主要都是使用者的回覆和感覺,並不是所有鏡頭都有,但主流的是一定有。


入手這顆也是一個因緣際會下
主要是因為底片機的機身是幾乎萬能的Canon EF接環,而且是能夠電子自動對焦的Canon EOS 300v 所以一開始的標頭(標準鏡頭)是Canon 50mm f/1.8 II 這顆最便宜的,但後來想想,這種電子塑膠產品遲早有一天會壞...所以就購入了這顆

在Y拍上以3000多一些含運費買到的,ebay上這顆目前的標價是120幾美金以上,所以這樣買下來非常划算。且拿到這顆鏡頭時,除了內部鏡片有入塵,其餘找不到任何的問題,運作一切都非常的順(或許有問題我沒發現=  =? 應該沒吧...)

無論如何,就這樣吧...

鏡頭前方標示,這序號滿大的,應該是滿後期的產品


後玉完美無瑕,沒有清洗或是任何使用痕跡,相信當初的使用者照顧得夠好
(這張照片是已經拍完測試打板後的照片,故有加上轉接環)


這顆鏡頭最大光圈當然不用說是f/1.4,而無限遠至下一個級距則是10m


最短對焦距離則是0.45m(45cm) 也很高興的是,這顆鏡頭的對焦尺對得很準


這裡就要提到一開始所說的光圈撥稈的問題
這邊能看到這顆鏡頭在鏡尾的地方還有一個轉換的鈕,右邊是白色的AUTO;左邊則是橘色的MAN.
AUTO在那年代顧名思義就是機身配上那鏡頭能夠自動測光而此時的光圈葉片並不會作動,直到快門擊發才作動(對焦還是靠自己~)
而MAN.則是調整光圈值時,光圈就會作動而機身當然還是能測光

當露出MAN.時,目前的狀態就是手動的

當把MAN.遮住而露出AUTO時,則是自動的狀態
(要如何切換,在鏡尾有個非常小的按鈕,按下去就能切換了。按鈕很靠近螺紋,但並非光圈擊發桿)


簡單的鏡頭介紹大概就這樣了,以下是從Pentax Forum中取得的資料,是這顆鏡頭的老大哥、大哥和小弟,做個簡單的區隔
焦距和最大光圈都是50mm及f/1.4 故不詳列

0. 1964年生產的 Super-Takumar
1. 1965年生產的 Super-Takumar
2. 1971年生產的 Super-Multi-Coated TAKUMAR
3. 1972年生產的 SMC TAKUMAR

第0.為八枚六群的鏡片設計,而0. 1.的鍍膜和2. 3. 兩管不同,是只有鑭(Lanthanum, La57),第1.也是La的
而另外兩管1. 2. 3.的鏡片設計則變成了七枚六群且2. 3.的後玉鍍膜則改成有加釷(Thorium, Th90),而非只有

至於2. 和3. 如何分辨,很簡單,第一個就是看鏡頭前的字是S-M-C還是SMC,再來,3. 的對焦環換成了橡膠的,而非像2. 那樣沉甸甸的全金屬。
甚至有人說,2. 和3. 的鏡片成分也不同,主要是一個Cost Down的設計和做工,這就不得而知了,只知道這兩顆鏡頭只差一年,但卻都活到了現在(聳肩)
再來,也有人說0. 比較好,因為還是維持了八枚六群的設計,而非偷料的七枚六群,即便只是單層鍍膜拍起來還是比後兩管好。這...我就不曉得了...也不太認同,但也沒看別人比較過的報告所以也不能直接否定就是了。


最後,在討論到這顆鏡頭時是一定要討論到「黃化」的這個問題。
這顆鏡頭鍍膜會變黃這問題並不是那麼單純的鍍膜或是鏡片老化所導致,而是輻射(Radiation)所造成。
這顆鏡頭有放射性元素,隨著時間的衰變(Decay),鍍膜也漸漸轉成黃色,至於說是用釷(Th)下去,還是說用它的化合物,那就沒人知道了,倒是聽說50mm f/1.4的第一代大哥只加了鑭(La),所以不會有黃化的問題,但大哥卻是單層鍍膜,作罷作罷~沒興趣找它。

補:感謝mobile01上的airsama大補充,2. 3.是後玉加上Th鍍膜,但前面還是有用鑭系元素玻璃。

那這顆鏡頭還有救嗎? 網路上有傳這篇文章-黃臉婆變身白斬小嫩雞(2012-1-28 發表),建議看看,雖然不知道原理,但似乎是可行的。主要是用UV-A 燈去照這顆鏡頭改善黃化問題(裡面有提到別以為UV-C能殺菌就用...波長問題)

看來我在Y拍上標到的這顆黃化並不嚴重。底下的試拍圖用得是D7000的自動白平衡,沒問題,那也就沒甚麼好救的了。
(將紙當作是白的,建立基準點,那這黃化相對來說並不嚴重)















另外說到放射性元素的問題,說有些老鏡會加入一些稀土元素或是放射性元素來做鍍膜,有些人覺得只是謠言,只相信很多老鏡用得只是鉛玻璃而已,但要告訴那些人,這是真的...因為有以下幾個影片(取自Youtube on 2012-10-03)
這是他大哥: S-M-C Takumar
小弟: SMC Takumar
還有其他影片可以找,都是試同一顆
看到好圖片說放毒很深,那完老鏡頭的...這毒可解不了。有人說這輻射量沒很高,但安全至上吧 哈哈 少直接接觸後玉。

p.s. 釷(Thorium, Th90)的衰變是Alpha和Beta,而非Gamma,所以照理說應該是不會有致癌的問題,因為Alpha粒子和Beta粒子人類的皮膚就擋得下來,但還是不要直接暴露於眼睛最好...
釷衰變鏈 (取自2012-10-03)
說有危險就要拿出科學實證,但僅只有wiki,也不會全然相信啊...

--------------------------------------------------------------------------------------------------------------------------------------------------------------------------

實拍照
以Nikon D7000當機背,鏡頭不用轉接環直接手持硬上,無限遠時也不會打到反光鏡(我心臟夠大...)
拍攝RAW檔並用其它軟體轉成JPEG,之後再由Office相片軟體縮圖,不管哪個步驟都沒做任何銳化或後製動作。僅轉檔和縮圖。

這張照片是f/2.8所拍攝我的K270鍵盤,他是無線的...後面那條線是意外


100%裁切後的銳利度 有沒有像刀子一樣? (無銳化)


好友送的百年蜜蠟,兩顆直徑都超過2.2cm啊...
後面是課表和DELL U2311h,可見得散景如何
拍攝距離是40cm左右 只是f/1.4而又是手持鏡頭和機身...難免晃到,對焦點有點偏

以上兩張照片就只是提供一個參考~
單純用D7000內部自己做的調控檔(連用電腦輸入都沒有,單純機上操作)
RAW輸出後轉檔成JPEG,再由Microsoft 2010縮小成39%就上傳。
至於說要不要測D7000在預設時用標準模式的測試,我想不必了...那樣根本沒有任何參考價值,要能夠將器材發揮出來才是重點,而不是一直在用所謂預設模式比拚...那有甚麼好玩的,也沒意義。
在機器上調整模式這是機器上能做到的事情,所以大家都能做到,而我所要表達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沒有後製就能辦到。用這訊息傳達給有些是絕對不後製的派別。

補: 鏡頭"手動"裝到D7000上,無限遠的對焦距離還是只有2m左右,殘念...
若一定要接到Nikon機身上,那就只能用調整對焦筒或是改鏡的方式來玩~

2012-10-03補實拍照 天氣:超好

f/1.4 (無限遠時)


f/4 (無限遠時)


f/4(最近對焦距離時)

f/4(最近對焦距離時)

f/2

 f/1.4

--------------------------------------------------------------------------------------------------------------------------------------------------------------------------
接下來來測試一下這顆鏡頭轉接到Canon全幅機上會不會打板

根據此網站Compatibility list of M42 lenses on Canon EOS 5D dslr 這顆鏡頭的前一代S-M-C Takumar 50mm/1.4 是會打板的,那這顆呢? 沒有資料,這實在太令人感到恐懼了,所以只好自己來做測試送死...或許能造福其他想要玩這顆鏡頭的人

測試器材如下:
Canon EOS Rebel Ti (在臺灣就是Canon EOS 300v, 日本則是Kiss 5)
Carl Zeiss Jena DDR MC Flektogon 20mm f/2.8(參考用)
ASAHI OPT.CO., JAPAN PENTAX SMC Takumar 50mm f/1.4 (測試者)
M42-EF 轉接環(無合焦晶片)



這就是全幅機的反光鏡了,真的很大...


以下照片拍得時候"盡量"讓拍攝的相機跟鏡頭平行,才能知道鏡尾多多少,以供參考

Carl Zeiss Jena DDR MC Flektogon 20mm f/2.8 裝上轉接環後,鏡尾只有凸出來一點點點點,應該是小於1mm的(需仔細觀察...)


ASAHI OPT.CO., JAPAN PENTAX SMC Takumar 50mm f/1.4 則凸出來超過1mm(很明顯)


這時就拿起EOS Kiss 5,將轉接環不包含鏡頭轉入,看一下轉接環最後面和反光板或其他零件差多少,目測下是有一段距離,代表應該是不會打板

實際裝上相機後拍照


影片檔為用定時錄影拍攝,聽聲音是沒問題的!!!


拔下來看一下鏡片有沒有磨傷(前面已經用過這張圖,因為是先測試完後才拍攝後玉...)
是沒有問題的!!! 代表這顆鏡頭是可以用在全幅機上使用,至於他哥哥S-M-C Takumar就不曉得了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