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a R7 + Leica Summicron-R 50mm f/2 E55 Germany ROM 開箱+Kodak負片&黑白試拍


玩底片和老鏡頭其實也不過才一年又四個月,繳了30捲底片而已,說來跟那些四五十歲的前輩們,也不過就是一個年幼無知的小孩,入門的新手。


2010年,花了自己所攢的積蓄50000多,買了人生第一台單眼相機-Nikon D7000,還另外花了些錢買了鏡頭和配件,老媽還借我錢買了Nikon Nikkor 300mm f/4D,於是就開始了浪費快門的人生。

在預定Nikon D7000之前以及購入後的前幾個月,那時候的我對於器材規格上輸贏充滿著絕對的,整天比較來比較去,總是希望能對出,甚麼恆定大光圈還有超廣角...好像看到了網路上的圖片就能夠明顯感受到不同等級的器材強大處,一心嚮往的更好的器材,但可惜沒錢,也就只能看著別人拍的照片望洋興嘆,拿著一顆18-105mmVR,相信著"重要的是觀景窗後面那顆腦袋",甚至還鄙視那些拿著高檔器材的人,好像人家花得錢是不必要的。

Leica R7
with
Leica Summicron-R 50mm f/2 E55 ROM

拍拍照,開始認識了一些人,他們擁有著高檔器材,所謂的大三元等高檔器材,有時候幸運的能借到一兩顆來玩,立刻感受到了"即便觀景窗後面那顆腦袋比較重要,但器材還是決定了大部分的事情"。

器材決定了很多事情,但是,從影像被記錄下來,到電腦上處理和分享,中間過程的軟體後製的觀念也在這段時間開始發酵。以往認為能夠"JPEG直出"一張照片才是最厲害的人,在接觸後製軟體後才知道,網路上多少照片,其實都是這樣來的...完全打破了我只在"器材、觀念"這兩點上打轉的想法,但心中仍是對於後製有著相當的成見,當時會做的後製也不過就是拉拉亮度和除噪,其餘是好玩的時候玩一下。


Leica不是甚麼毒品,他是一個夢,即便不屑於一堆人的造神運動,但她還是心中的夢。

2012年,被一位學長荼毒,又接觸了底片,甚麼? 這種東西現在都還在? 小時候用著最便宜的底片機拍底片,後來底片式微,家裡開始有了第一台數位相機,底片機也就這樣被收了起來,這種東西消失在腦海中許久,卻在2012這數位相機當道的年代從中又被挖掘了出來。

底片的魅力到底是甚麼? 是一群所謂的文青在那邊附庸風雅的做作娛樂? 還是一群不會用底片的老人用的老古董? 底片機到底能幹嘛? 底片充滿那麼多不確定性,到底好玩在哪裡? 一群在那邊講說就是因為不確定性所以才好玩,這種鬼話也說得出口? 拿著機械相機比較潮嗎?

等到我第一卷底片洗出來後,我就閉嘴了。


這台Leica R7雖然是二手的,有使用上的痕跡,但是還是非常的順暢好用。

那種顏色、那種質感...根根本本就不是數位相機能夠媲美的,那種矯揉造作毫無質感的數位感覺,真是太差勁了。

數位除了速度比較快,似乎也沒其他的優點了...

底片能夠呈現的,受限於店家掃描還有藥水的干擾、拍攝當時的白平衡... 當然還有底片本身保存的問題,但是,即便是這麼多不確定性造成每卷出來的顏色都有些許差別,可是,怎麼看起來都是沒有不自然的感覺?

比起那些大量後製出來想要搞怪的照片,底片每張根本就不用後製啊! 出來的感覺就是那麼地對、那麼的自然,"哪台相機拍出來最接近真實"根本就不用去擔心這種事情了。

當然,即便是這樣,對於器材的執迷仍舊無法拔除,因為看到太多老鏡頭呈現的畫面棒到極點。

還好有一點,大部分的她們共通的特點-便宜。



MADE IN GERMANY 代表的意義是一種嚴肅、謹慎、耐用還有達到工藝品的象徵。
這種觀念和感覺應該是到現在都難以抹滅掉的,用過德國老鏡頭的應該也能充分感受德國人的龜毛個性。

說這句話,或許對某些擁有所謂怪物級的人或是想要擁有的人有點不負責任。難抗耀光、甚至是單層鍍膜、反差很小、亮部可能過曝、會有鬼影、定焦但光圈卻沒很大、拍起來有點變形的鏡頭,價格卻要賣到10000, 50000甚至還有要到100000的???

或許是因為接觸了底片和老鏡頭,觀念有點改變了。

底片室

老鏡的味道真的是無可取代,低反差下,或許在數位相機上整張照片看起來顏色會有點偏淡,但是同時間,陰暗處的細節卻也同時被保留了下來,但鮮少人會去注意到這點,主要是因為現在主流的風格就是高對比、高鮮豔度還有高銳利度吧~


但現在已經沉浸在底片機的世界裡,這種事情早就已經完全不用去擔心了

超級明亮的觀景窗來自於背後那片金黃色的反光


Leica Summicron-R 50mm這顆鏡頭有許多版本
第一版是德國製的,有最早期游標尺是紅色字體,後來則都變成是黃色字體的版本一(Ver. I) 鏡頭主要的長相是頭小身體大的樣式。

而第二版(Ver. II)可就精彩了,第二版有從最早期的加拿大製,到後期的德國製版本。
而濾鏡口徑都已經是55mm的版本了,但只有到後期序號超過3的時候漸漸開始有在前面銘環打上E55,但這時候還是有加拿大製的,並不是打上E55就都是德國製。而且在鏡身的方塊字體也不是絕對性的辨識特徵。因為看過兩三顆前面打著E55且也是方塊字,序號是34...的確也還是加拿大做的。

LEICA SUMMICRON-R 1:2/50 E55


鏡頭最近對焦距離其實是0.45m,因為過了0.5還能夠繼續轉下去。


這顆就是萊卡最後期德國製的ROM鏡版本,已經不是2-Cam 3-Cam的版本了。
LEICA Summicron-R 50mm f/2 E55 ROM   Made in Germany
這顆鏡頭最大的特徵是,他壓抑了亮部,意思也就是說,在整張照片亮暗相差很大時,他的亮部卻被保留下來了。造成相片亮部不會過曝、暗部也不會死暗,真的是滿特別的個性。


每家鏡頭的鍍膜顏色都有各自的特色。
Leica的是紅酒色
Schneider是瑰麗的紫色
Carl Zeiss則是寶藍色(偏紫)
Rodenstock是燦爛的橘色...
各有特色各有風格~



LEICA這顆鏡頭是最簡單入手也是最好用的一顆,值得~


這顆鏡頭我其實找了也算是一陣子,也看到了一些問題...

版本一不用說,因為那時候的鍍膜都偏軟,所以有cleaning marks實在不意外,但是版本二...

這麼說好了,我總共在台灣這還有ebay(美、德)都有詢問過賣家,許多賣家都說無刮、無霉很漂亮,但是都鮮少提到一點:脫膜(鏡片間)。

經過了在台灣尋找了幾顆...有些不講說有清潔痕跡想看買家會不會看老鏡;有些有脫膜卻不提...(脫膜在微光下會有彩虹樣,千萬別在大太陽底下觀察)。只好轉戰ebay,挑戰看看會不會被騙了...

但畢竟是高單價的鏡頭,即便可以退還,卻也是浪費時間和運費,所以我都會寫信再跟賣家多做確認,而脫膜就是我最想確認的。

但有些賣家一定要逼他他才肯講說,邊緣有些許脫膜...(拍鏡頭照片看不出來,這種一定要詢問)有些賣家也就很老實講了...
但他們賣得價格也是到達500~600美金,並沒有特別便宜...

這種普遍的狀況,讓我只要聽到是CANADA製的就完全的不想碰...

猜想,當時因為加拿大對於自己本身擁有無色螢石的原料控管(不得以原料方式出口,只得以成品),所以LEICA為了原料而讓生產線移到了加拿大,可能是當地的溫溼度和膠合劑關係、還有螢石是否比較軟而造成鏡片間容易脫膠,猜想如此,當然實際上不得而知了~說不定只是我看到了7顆才有這種問題...


當然,也有人分享自身經驗說,後期德國生產的(使用環保玻璃)因為不是螢石玻璃所以顏色偏淡...但也因為僅有分享沒有看到測試或是比較也不得而知,但對於顏色偏淡和脫膜,我寧可選擇前者。
============================================================


留言

熱門文章